9月1日,“科创中国”第五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在北京正式举办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、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、副主席周延礼以《数字金融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,数字金融的核心是金融科技,也是我国金融国际竞争性的核心,应该扬长避短,鼓励支持和引导数字金融的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。
金融机构开启数字化转型 服务实体经济
周延礼指出,数字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,数字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,是当前世界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。
今年7月8日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.5万亿元,同比增长16.2%。周延礼表示,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,支撑作用更加明显。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支点。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.18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2%,占GDP比重是32.5%。
“这些数据非常激动人心,也是令人鼓舞的,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强大的鼓舞和鞭策。”周延礼称,在新的发展阶段,银行、保险机构纷纷开启了数字转型,明确了数字化发展战略,加强统筹规划,推进组织体制机制变革,全面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,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。
数字金融服务小微企业 破解融资难题
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之大,据统计已经超过1亿户,现在企业总数是1.6亿户,90%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。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当中举足轻重,因为小微企业规模在扩大就业、改善民生、经济恢复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周延礼指出,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,破解融资难题、降低企业的财税负担,仍然难度很大。虽然有“减税降费”的政策支持,还有财政专项债稳定的支持,但是融资的困境还没有有效地解决。小微企业的经营及组织化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他认为,一方面,海量小微企业潜在的价值巨大,另一方面,传统金融机构要发挥作用,存在着触达的鸿沟问题,小微企业难以接触到传统金融服务,尽管我国出台了货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,监管部门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,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。
周延礼表示,近年来,数字经济、数字革命迅速崛起,对数字金融推动作用非常明显,对破解技术能力,借助数字技术、金融机构以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一些有效的办法为基础,在大数据、智能风控等方面,金融机构发挥了传统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实践表明,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,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和新的金融服务模式。实际操作当中,随着数字金融的服务,不需要物理性的分支机构和信贷员,不需要实地尽职调查,不需要面对面地接触和规定的营业时间,但却实现了金融机构“低风险、低成本”和小微企业经营者的融资需求,特别是“小额、高频、短期”业务特点的匹配。
金融政策引导金融业数字化转型
“近年来,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稳步改善,特别是信贷供给取得了增量、扩面、降本、提质多维平衡发展的效果。”周延礼指出,近4年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25%,贷款利率累计下降2个百分点,各类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6.15%,提升至2022年5月末的10%。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高,2022年4月末,涉农贷款余额超过45万亿元,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科技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均超10%。
数字化转型助力开拓普惠金融新局面,通过移动支付、线上保险、数字信贷等创新产品的发展,保障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。2021年5家大型银行服务小型企业贷款增长41.4%,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报告,中国普惠金融服务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,处于第一方阵。
而这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,近年来,人民银行、证监会等部门不断引导金融业金融机构使用科技手段、信息资源,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,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,积极参与“银税互动”“银商合作”“信易贷”等信用信息共享机制,将公共涉企数据与机构内部金融数据有机结合,改进业务审批技术和风险管理模型,为小微企业准确“画像”,实现金融资源向长尾客户的精准“滴灌”。
周延礼提出,数字金融的核心是金融科技,也是我国金融国际竞争性的核心。目前我国数字金融服务的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。但是在某些方面,还有一定的劣势,尤其是在数字研发方面。虽然我们处在世界第一方阵,有一定的优势,我们应该扬长避短,鼓励支持和引导数字金融的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,主要靠科技支撑。
对此,他提出,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发展,数字金融能够适配小微经营者的融资,可以破解传统金融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适配的困境,同时传统金融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;不断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,加强新技术金融应用备案管理,健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体系,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,强化创新行为全生命周期管理;持续、全面,加强对金融新模式、新业务持续跟进和研究,不断完善制度规则体系,丰富监管手段,强化监管协作,积极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;加强宏观审慎的监管,持续重视风险监测预警,继续紧盯突出风险领域。